眼鏡的起源
最早發現透鏡的地方是在伊拉克的尼尼書遺址,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,直徑1.5英寸,焦跑約4.5英寸, 可見古巴比倫人已經發現某些透明的寶石可放大物體的影像。不過除此之外,并沒有任何記錄可證明這些 古老民族已經學會使用眼鏡。據說羅馬皇帝尼羅喜歡把翡翠或寶石放大眼前觀看比賽或表演,可見透明寶石的放大影像功能,對他們來說,只是被當做一種好玩的“玩具”而已。
至于將放大鏡鑲入框架以協助閱讀的方法,大約同時在歐洲與中國出現。 西元1260年馬可波羅就已經記載著中國老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。中國古時的眼鏡鏡片很大,呈橢圓形,通常用水晶石、石英、黃玉或紫晶制成,鑲在龜殼做的鏡框里,配掛的方法則有許多種:如帶有銅質眼鏡腳的眼鏡可卡在鬃角上,或者用細繩子栓在耳朵上,或者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等等,由于眼鏡的造價昂貴,因此也被視作身份財富的裝飾品,十四世紀就有一位鄉紳用一匹馬的代價換一付眼鏡的記錄。 在歐洲,眼鏡是十三世紀末期時,在意大利被發明的,據記載羅倫斯斯皮納的亞歷山大第一個使用眼鏡矯正視力,當時在威尼斯與紐倫堡就以制造高透明鏡片聞名歐洲,當時的眼鏡只能說是放大鏡,讀書時才拿在手上。 直到在十四世紀中期活字印刷術在歐洲推廣之后,為協助閱讀書籍,眼鏡才大大推廣開來。不過,當時的歐洲配戴眼鏡的目的也和中國類似,貴族富豪總是喜歡配掛眼鏡炫耀財富地位,雖然在1352年托馬索給畫的[普羅旺斯的于格像]就有眼鏡出現,不過眼鏡業的守護神卻是“圣杰羅姆”,那是因為在1480年時格蘭達荷為圣伙羅姆繪畫肖像時,在書桌上出現眼鏡。最早出現的眼鏡是為矯正遠視用的,而最早的矯正近視用凹透鏡則是1517年拉斐爾所畫的“教皇利奧十世”肖像。
1784年富蘭克林發明雙焦點透鏡,將遠視與近視兩種鏡片用鏡架固定在一起,經過一世紀之后,直到1910年才出現融合式與整體式的雙焦點眼鏡。
隱形眼鏡的起源
隱形眼鏡的發明原理可追溯到1508年達文西的研究實險,他發現光線透過剖半的玻璃球面時,會產生曲折的影像,并提出把人造鏡片直接放在眼球表面以矯正視力的構想。直到1887年德國眼科醫生費克(A.E.Fick)以尸體的眼球制作石膏模型,做為世界上首批隱形眼鏡鏡片的模子,以及裝戴隱形眼鏡的方法,并命名為“接觸(Contact)”。
不過一直等到二十一世紀30年代時,隱形眼鏡才普遍被應用,主要原因是早期制造隱形眼鏡的原料仍為玻璃,容易破裂,而在1938年以后改為塑料制造,不過此時的隱形眼鏡仍須在眼球上取印模翻制,而且隱形眼鏡仍然太大,包覆整個眼球,戴起來很不舒服。二次大戰后(1947年)發明了角膜鏡,隱形眼鏡只遮蓋眼角膜部分即可,接著測量角膜曲度的光學儀器研發成功,不再需要利用眼球印模,隱形眼鏡才大量推廣開來,近10年來陸續發表新材質的隱形眼鏡,也就成為目前我們所熟悉的形式。 |